风湿性心脏病二尖瓣狭窄伴关闭不全三尖瓣关闭不全阵发...

匿名 50岁 已回复
病情描述(发病时间、主要症状、症状变化等):
风湿性心脏病二尖瓣狭窄伴关闭不全三尖瓣关闭不全阵发性心房纤颤心功能2级,怎么治疗比较好
想得到怎样的帮助:

风湿性心脏病二尖瓣狭窄伴关闭不全三尖瓣关闭不全阵发性心房纤颤心功能2级,怎么治疗比较好

医生回答共2条医生回复因不能面诊,医生的建议仅供参考
赵鸿 副主任医师 北医三院外科 三级甲等
擅长:冠心病(冠状动脉搭桥)、瓣膜病、先心病等各种常见心...
已帮助用户: 2180
您好。瓣膜性心脏病的患者需要何种治疗,主要取决于瓣膜病变的严重程度,及其对心脏结构和功能的影响。一般来说,如果瓣膜病变(不论是狭窄,还是关闭不全)比较轻微,往往不需要任何治疗;若达到中度以上,就有手术治疗的指征;如果达到重度,手术往往不可避免。药物治疗无法解除瓣膜病变,因此,对较严重的瓣膜性心脏病很难奏效。根据您的描述,患者的二尖瓣病变可能已经比较严重,以致必须手术治疗。请把最近的超声心动检查报告(也就是“心脏彩超”)完整发到网上来,以便确定诊断和治疗方案。为保证检查结果的完整性,最好完整抄录到网页上,或者用数码相机翻拍后传到网上,但照片最好大一点,否则看不清楚。
有用0
孔令才 医师 泰山医学院外科
擅长:脊髓缺血,脑出血,额叶肿瘤
已帮助用户: 16800
问题分析:风湿性心脏病是不会遗传的,主要是链球菌的感染
意见建议:以前生活条件差,所以比较容易得,现在条件好了,患病率就下降了。
有用0
相关问答

三尖瓣闭合不完全不伴有肺部压力,其表现比较轻微。
三尖瓣关闭不完全和肺动脉压力同时存在时,心脏输出率下降,而右侧心力衰竭的表现更为突出。可出现疲倦、全身浮肿、腹部积液、肝脏淤血等症状,并伴有右季肋区及右上腹部肿胀。有颈或腹的脉搏,尤其是在做运动和情绪紧张时。少数病人会出现轻微的黄疸。三尖瓣不完全的病人,随着疾病的进展,二尖瓣的损害可以缓解,但是虚弱、乏力和其他心脏排泄能力降低,这些表现会更加突出。

周恒副主任医师内科武汉大学人民医院已帮助用户:0
擅长:心肌重构与心力衰竭的发病机制与临床防治

充血性心力衰竭,右心衰为主是本病最常见的并发症和死因,急性肺水肿是重度二尖瓣狭窄的严重而紧急的并发症,病死率较高,常发生于剧烈体力活动,情绪激动或心动过速时,血容量增大更容易诱发。

龚新宇副主任医师内科中日友好医院已帮助用户:0
擅长:内科、心血管疾病

后天性三尖瓣闭合不全,可合并心房颤动、肺栓塞,右心衰竭的危害性。
后天性三尖瓣闭合不全其原因可能与瓣膜结构异常有关,也可能与某些药物或毒物有关。肺栓塞是肺动脉某支被栓子阻塞所致的一种严重并发症,最常与静脉系统血栓形成有关,可能是左心衰竭所致,由于左心衰竭,肺充血,肺动脉压力升高,使得右室收缩期的负荷加重。右心功能受损时也易出现肺栓塞。先天性心血管畸形等,合并肺动脉高压的患者常有右心衰竭,右心衰竭症状以体循环充血为主,临床表现水肿,肝脏肿大,食欲减退,恶心,呕吐,少尿等,且伴有轻微蛋白尿和少量红细胞。

周恒副主任医师内科武汉大学人民医院已帮助用户:0
擅长:心肌重构与心力衰竭的发病机制与临床防治

三尖瓣关闭不全在治疗上,应根据临床上症状及疾病轻重和导致某些特定病因对症处理,也可根据病因处理。
常见病因风湿性心脏病、缺血性心肌病、高血压性心脏病均可导致。应针对特定引起原因采取针对病因或对症治疗和手术治疗。
在日常生活中患者可以适当的锻炼自己的身体,多吃新鲜蔬菜和水果等食物,保持身体健康。平时生活中要注意饮食上的合理搭配,不要过饥、过饱、过度疲劳。

周恒副主任医师内科武汉大学人民医院已帮助用户:0
擅长:心肌重构与心力衰竭的发病机制与临床防治

三尖瓣关闭不全可能会产生瘀血,使静脉回流受阻,导致很多脏器功能异常,肺瘀血,导致肺水肿、呼吸功能障碍、肝淤血。久而久之会导致肝腹水、肝硬化、胃肠瘀血、下肢瘀血、出现下肢静脉血栓、下肢功能障碍、肺栓塞等。如果三尖瓣关闭不全比较严重,并且不能及时的进行治疗,可能会发生心力衰竭,严重的情况下会导致死亡。

龚新宇副主任医师内科中日友好医院已帮助用户:0
擅长:内科、心血管疾病

三尖瓣关闭不全是否能运动,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判断。
三尖瓣关闭不全能不能活动,主要依据是三尖瓣闭合不全,若病人仅因轻度关闭不全而导致三尖瓣异常反流,则血流动力学几乎无影响,病人通常无任何临床症状,日常生活不会受到影响,可适当锻炼,但是应该避免剧烈的运动来散步和瑜伽,太极拳是主要的,慢跑要限定时间。如果患者三尖瓣关闭完全或者接近全关闭时就必须停止运动,否则会导致心功能下降而出现心力衰竭,严重者甚至危及生命。如三尖瓣闭合达中度,病人通常日常生活的活动量就可以了,别再进行别的锻炼。

周恒副主任医师内科武汉大学人民医院已帮助用户:0
擅长:心肌重构与心力衰竭的发病机制与临床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