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患肠血栓,小肠切除多半,至今经常腹泻,肠内大量产气...

会员28814502 59 已回复
2009年患肠血栓,小肠切除多半,至今经常腹泻,肠内大量产气。请问怎么治疗?。
医生回答共2条医生回复因不能面诊,医生的建议仅供参考
吕志超 副主任医师 唐山市中医医院中医科 三级甲等
擅长:肺炎、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支气管扩张、慢性阻塞性...
已帮助用户: 13642
问题分析:根据你所述的情况分析,可能是由于肠道蠕动缓慢有一定的关系。一般中医认为脾气虚相关。
意见建议:建议可以到中医院进行辩证后,行中药治疗,一般采用补益脾气,活血化瘀。平时注意饮食要易消化的,不要食用过于硬的,过于辛辣的食物。要少食多餐,同时逆时针按摩腹部,适当的进行运动锻炼。
有用0
关注
雷雪姣 医师 长治市人民医院中医科 三级甲等
擅长:中医科,湿气重等疾病
已帮助用户: 9732
问题分析:你好!你有小肠切除史、目前常腹泻,考虑是短肠综合征,与吸收障碍有一定关系。肠内大量产气与肠道菌群失调有一定关系。
意见建议:建议少食多餐,少食油腻生冷食物,可以多食扁豆、薏米等健脾止泻作用的食物,可以服用参苓白术散配上乳酸菌素片或者整肠生治疗,最好找中医开方治疗,中成药效果不是很理想。西医没有特效药。
有用0
相关问答

肠内息肉的处理主要看息肉的大小,如果息肉在0.5cm以下,可以考虑暂时临床观察,不需要特殊处理,可以1.5-2年左右复查肠镜,只要没有明显的增大或者1-2年增加1-2mm,多数都可以继续观察,随访3-5年以后再给予处理。如果息肉比较大,在1cm以上,或者有亚蒂以及息肉表面有腺管样开口,需要积极的给予内镜下微创治疗。

姜金波副主任医师外科山东大学齐鲁医院已帮助用户:0
擅长:胃肠外科、肛肠外科、腹壁疝外科。

一般情况下,经常腹泻可以通过药物治疗、日常护理等方式来治疗,具体内容如下:
1.药物治疗:如果患者经常腹泻,可以遵医嘱使用香砂养胃丸、蒙脱石散、固本益肠片等药物进行治疗,以缓解不适症状,促进患者身体恢复健康。
2.日常护理:如果患者存在经常腹泻的情况,患者应注意日常护理,应避免食用辛辣刺激性食物,要戒烟戒酒,可以多喝一些温水,也可以吃清淡、易消化的食物。

刘正新主任医师内科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已帮助用户:0
擅长:长期从事内科消化专业临床工作,具有较丰富的临床经验和较高的理论水平,对于胃肠病方面有较深的研究。从事消化内窥镜工作十余年,能熟练的进行各种内镜的诊断及治疗。主要科研方向是消化道肿瘤的早诊早治的临床和基础研究。

一般肠间积液提示宝宝有肠梗阻或者是不完全性肠阻,肠道蠕动减弱导致液体积聚在肠道之间。促进肠道蠕动,另外,暂时禁食,不要吃东西,然后过半天到一天复查一次立位片,超声。

陈瑶副主任医师儿科山东省立医院已帮助用户:0
擅长:诊治各种新生儿期疾病:如早产儿、新生儿肺炎、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新生儿颅内出血等,以及婴幼儿期疾病:如支气管肺炎、小儿腹泻病、婴儿肝炎综合征等,均有丰富的临床经验。尤其擅长早产儿(极低、超低出生体重儿)及危重新生儿的救治。

痔疮主要表现为便血、疼痛、瘙痒、痔核脱出等,可进行直肠指诊、肛门镜等检查,如诊断为痔疮可应用1:5000溶液坐浴,外涂痔疮膏,服用药丸等治疗,保守治疗效果不佳者可进行手术治疗,忌酒辛辣食物,保持大便通畅,避免久坐,以免病情加重或复发。

姜金波副主任医师外科山东大学齐鲁医院已帮助用户:0
擅长:胃肠外科、肛肠外科、腹壁疝外科。

应该是消化不良引起的。应到专业医院来选择健脾和胃助消化的药物进行治疗,要注意多饮水,促进身体的新陈代谢,同时要检查便常规来明确是否为细菌和病毒性的感染。

陈瑶副主任医师儿科山东省立医院已帮助用户:0
擅长:诊治各种新生儿期疾病:如早产儿、新生儿肺炎、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新生儿颅内出血等,以及婴幼儿期疾病:如支气管肺炎、小儿腹泻病、婴儿肝炎综合征等,均有丰富的临床经验。尤其擅长早产儿(极低、超低出生体重儿)及危重新生儿的救治。

根据中药的经验,伤食泻下,可以选择保和丸进行加法。具体内容如下:
在西医看来,泻下应首选的是止泻,常用的有蒙脱石散、黄连素。严重的痢疾还会导致身体出现缺水现象,所以可以通过打点滴来补充身体水分。食物冷热适度,并注意饮食卫生,食物要高温煮熟以后再吃。生吃调整精神与心理情况,放松状态下就餐,避免有压力,特别是在进食时切勿生气,保持心情舒畅,精神愉快,可以促进胃的调节和保护机能,对稳定病情,促进康复也有积极意义。

刘正新主任医师内科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已帮助用户:0
擅长:长期从事内科消化专业临床工作,具有较丰富的临床经验和较高的理论水平,对于胃肠病方面有较深的研究。从事消化内窥镜工作十余年,能熟练的进行各种内镜的诊断及治疗。主要科研方向是消化道肿瘤的早诊早治的临床和基础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