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脏病心房颤动过快怎么治疗

会员99017974 55岁 已回复
心脏病心房颤动过快怎么治疗
医生回答共5条医生回复因不能面诊,医生的建议仅供参考
关注
付秀菊 护士 新河县人民医院内科 二级甲等
擅长:胃、十二指肠溃疡
已帮助用户: 15693
指导意见:你好,心脏病心房颤动,建议你在医生指导下,可以应用心律平,倍他乐克,胺碘酮等治疗。
有用0
关注
姚学华 副主任医师 胜利油田管理局龙口基地中心医院内科 一级甲等
擅长:冠心病,高血压,高脂血症
已帮助用户: 53344
指导意见:目前房颤的诊断已经明确可以口服一些减慢心率的药物如倍他乐克类的药物进行调理治疗,同时可以进行电生理检查,必要的时候可以进行射频消融手术的根治治疗。
有用0
关注
李春香 医师 阜城县崔庙卫生院内科 一级甲等
擅长:慢性支气管炎
已帮助用户: 65820
指导意见:你好根据你的描述病人的情况是房颤。建议给予活血通络,抗心律失常的药物治疗,如稳心颗粒,地戈辛,倍他乐克,复方丹参滴丸等。平时要注意适当休息放松心情,避免过度劳累和焦虑紧张,避免情绪激动,不要过多熬夜要保证充足的睡眠。
有用0
关注
侯永刚 医师 长治高新区捉马社区卫生服务站内科 一级甲等
擅长:胃、十二指肠溃疡,急性气管-支气管炎,肺结核,肺炎...
已帮助用户: 5027
指导意见:您好,这种情况可以用正性肌力药,同时减慢心律的药物,最好到医院治疗为好
有用0
关注
张丽丽 医师 定西市安定区称钩驿镇卫生院内科 一级
擅长:胃、十二指肠溃疡
已帮助用户: 750
指导意见:建议你服用普萘洛尔降低心室律,阿司匹林抗血小板治疗,加用稳心颗粒
有用0
相关问答

一般情况下,异位心律心房颤动需通过转复窦性心律、控制心室率、抗栓治疗3个方面来进行。具体分析如下:
1.转复窦性心律:假如房颤发生在48小时之内,需给予药物或者电转复,转复为窦性心律。长期的持续的房颤可进行射频消融治疗,使房颤转为窦性心律。
2.控制心室率:长期持续性的房颤心房较大,即使转为窦性心律而不能维持的患者,以控制心室率为主,在静息状态下控制在80次/分以下,活动的状态为100次/分以下。
3.抗栓治疗:假如房颤超过48小时,心脏内容易形成血栓,血栓脱落易堵塞脑血管形成脑栓塞。要给利伐沙班和华法林等抗凝药物治疗,其中,华法林须监测凝血指标INR。

周恒副主任医师内科武汉大学人民医院已帮助用户:0
擅长:心肌重构与心力衰竭的发病机制与临床防治

心房颤动的治疗是一个综合的治疗过程。首先,应该控制心室率,不要跳得太快。其次,它可以尽可能地转换成窦性心率来控制心率。最后应对所有房颤患者进行血栓栓塞风险评估。心房颤动最严重和最常见的并发症是血栓栓塞。评估后,应提供适当的抗凝和抗血栓治疗。

龚新宇副主任医师内科中日友好医院已帮助用户:0
擅长:内科、心血管疾病

对于突发性快速房颤,首先需要判断是新房颤还是持续性房颤。如果是新的房颤,可以通过电除颤或静脉或新的心率来达到将其转换为正常心率的效果。如果是慢性持续性心房颤动,需要控制心室率。可以使用β受体阻滞剂或缓慢心率等药物。

龚新宇副主任医师内科中日友好医院已帮助用户:0
擅长:内科、心血管疾病

持续性房颤的治疗涉及到其病因的治疗。与甲状腺功能亢进一样,甲状腺功能亢进可引起持续性房颤,因此治疗甲状腺功能亢进有助于持续性房颤的治疗。控制心室率,重建窦性心率,预防栓塞。由于地高辛能增加房室传导的延迟和阻滞,故通常可通过地高辛控制心室率。例如,独自地高辛不够有效。维拉帕米(维必定)最有效。

龚新宇副主任医师内科中日友好医院已帮助用户:0
擅长:内科、心血管疾病

在治疗小儿心房颤动时,要明确其发病原因和诱发因素,并针对其原因和诱发因素进行处理。
由于甲亢、甲减、先心病导致的心脏增大等原因,需要采取药物、外科封堵等方法进行处理;肥胖、急性肠胃炎引起的电解质紊乱、植物神经紊乱等都是诱发因素。如果在原发性或诱发因素得到抑制后仍存在房颤,可以使用抗房颤的药物,如果药物的抑制不了,可以考虑进行导管消融。具体的使用方法要根据临床情况,在医师的建议下进行。

周恒副主任医师内科武汉大学人民医院已帮助用户:0
擅长:心肌重构与心力衰竭的发病机制与临床防治

一般情况下,心房颤动需要治疗吗需根据实际情况来判断,具体内容如下:
心房颤动是一种心律不齐,以心悸、胸闷为特征,可以根据心电信号进行分析。当出现心房颤动时,必须做心肺彩超,以确定其心室的构造和机能状况。在有风心病或中、严重二尖瓣狭窄的病人中,应该采取抗凝措施;在所有的心肌组织中,如果有完整的心肌组织,则需要进行血栓的危险评估,其中,如果是1级或更高的话,则需要进行抗凝剂和药物复律或者射频消融术,建议患者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再医生的指导下选择合适自己的治疗方案。

周恒副主任医师内科武汉大学人民医院已帮助用户:0
擅长:心肌重构与心力衰竭的发病机制与临床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