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房室传导阻滞会有哪些症状表现

会员111665621 已回复
新生儿房室传导阻滞会有哪些症状表现
医生回答共1条医生回复因不能面诊,医生的建议仅供参考
周恒 副主任医师 武汉大学人民医院内科 三级甲等
擅长:心肌重构与心力衰竭的发病机制与临床防治
一般情况下,新生儿房室传导阻滞可能会有心律不齐、肤色苍白、晕厥等症状表现。具体内容如下:
如果新生儿存在房室传导阻滞的情况,则很有可能会出现心律不齐、肤色苍白、晕厥等症状表现。建议家长要及时让新生儿在正规医院,接受医生的详细检查,在了解具体情况后,通过必要的治疗来改善情况,以免延误病情,导致问题加重。
有用0
相关问答

一般情况下,新生儿房室传导阻滞可能会有心律不齐、肤色苍白、晕厥等症状表现。具体内容如下:
如果新生儿存在房室传导阻滞的情况,则很有可能会出现心律不齐、肤色苍白、晕厥等症状表现。建议家长要及时让新生儿在正规医院,接受医生的详细检查,在了解具体情况后,通过必要的治疗来改善情况,以免延误病情,导致问题加重。

周恒副主任医师内科武汉大学人民医院已帮助用户:0
擅长:心肌重构与心力衰竭的发病机制与临床防治

妊娠合并房室传导阻滞的症状表现如下:
一、典型症状
1、I级房室传导障碍:多数患者没有明显的临床表现,第一心音比较迟缓,以心电检查为主。
2、Ⅱ度房室传导阻断:根据心肌基本病变和传导阻断导致的血液动力学变化,其主要症状是由心肌的基本病变和传导阻断所致。心房速度减低会出现胸闷、心悸、头晕、心律失常等症状。
3、Ⅲ度房内传导障碍:患者出现乏力,气短,头晕,心排出血量下降。
二、其它症状
严重的房室传导阻滞导致的心脏功能不全会导致严重的脑供血不足,甚至会导致昏迷。

王凤英主任医师妇产科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已帮助用户:0
擅长:高危妊娠、妊娠期合并症及并发症、妊娠期糖尿病、胎儿宫内生长受限。

一般情况下,当发生房室传导障碍时,心房与心室之间的传导被彻底切断,而其它的心肌作为起搏处来形成心室节律,其心跳速度比普通的起搏点要低。患者会有头晕、乏力、心悸、胸闷、心源性昏厥心力衰竭、心绞痛、心力衰竭、阿-斯综合征、心脏猝死等多种症状,具体内容如下:
一、典型征候
1、心悸:由于心律失常引起的心悸。
3、胸闷、气短:如果是在窦-全性房室传导阻断,心跳速度减慢,或心源性射切割一血不足,则会出现心跳加速、胸闷、气短等症状。
二、其它症状
当发生完全性房室传导障碍时,如果心室速度太慢,特别是有明显的缺血性或其它损害,或者合并有急性广泛性心肌炎,可能会表现为心衰、休克。
如果患有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建议患者及时去医院就诊,查明病因后对症治疗,尽早治疗有利于身体健康。

周恒副主任医师内科武汉大学人民医院已帮助用户:0
擅长:心肌重构与心力衰竭的发病机制与临床防治

新生儿房室传导阻滞的治疗方法有一般治疗、药物治疗、手术治疗。
对于新生儿房室传导阻滞的治疗要视具体情况而定,轻微的房室传导阻滞不需要治疗,严重的房室传导阻滞要进行长期治疗,去除诱因,积极治疗原病因,同时可以口服阿托品、异丙肾上腺素、氢化可的松等。
手术治疗一般是人工起搏器,在病情严重且药物无效的情况下,可考虑使用心肺起搏器。由于心脏功能不全,造成心脏功能紊乱,造成心脏运动迟缓的临床表现,必须进行永久的心脏起搏。

周恒副主任医师内科武汉大学人民医院已帮助用户:0
擅长:心肌重构与心力衰竭的发病机制与临床防治

房室传导阻滞分为I度房室传导阻滞、II度房室传导阻滞、III度房室传导阻滞。I度房室传导阻滞,仅会延长PR间期,大于0.20秒左右,一般无需治疗。II度1型房室传导阻滞是文氏现象,表现为PR间期逐渐延长直至QRS波群脱落。II度2型房室传导阻滞是正常心电图上QRS波群整体脱落PP间期相等,若是QRS波群频繁脱落需要治疗。III度房室传导阻滞主要表现为心房P波与心室QRS波无相关性,以心动过缓为主。一般II度2型房室传导阻滞和III度房室传导阻滞需要安装起搏器进行治疗。

周恒副主任医师内科武汉大学人民医院已帮助用户:0
擅长:心肌重构与心力衰竭的发病机制与临床防治

新生儿房室传导阻滞多由母亲患免疫性疾病或者儿童出现多种心肌炎性病变引起,也可由一些药物引起。
1.妈妈有免疫性疾病:如妈妈怀孕期间有结缔组织病时,血清抗体可透过胎盘对胎儿心脏系统产生反应,使孩子心脏系统发育不正常,表现为新生儿先天性房室传导阻滞。
2.心肌炎性病变最常见的是病毒性心肌炎,当病毒侵害心脏传导系统时可出现房室传导阻滞。
3.药物因素:妈妈使用一些药物还会对胎儿心脏传导系统产生影响,发生新生儿房室传导阻滞的药物有洋地黄,奎尼丁,氯喹和普鲁卡因。
4.其它:非疾病因素如迷走神经张力升高、缺氧和电解质紊乱亦能作用于心脏传导系统而使新生儿出现房室传导阻滞。

周恒副主任医师内科武汉大学人民医院已帮助用户:0
擅长:心肌重构与心力衰竭的发病机制与临床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