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颤名词解释是心房颤动。
房颤是一种医学上的疾病。正如其名称所示,心房的蠕动速度很快,没有规律的节律,这和正常的窦性心律是两种不同的心律。其特征是其频率很高,心房的电活动在每分钟350-650次之间。而且节律也是杂乱无章的,如此快速的节律传递到了心室,导致了心室的收缩和舒张也变得越来越快,越来越不规律。房颤对心脏的作用很大。
胸闷,脑缺氧,乏力,心悸,心跳加快,心慌,一般发作多在夜间、休息时,很少或从不发生在体力活动或情绪激动兴奋时。随着年龄增长房颤的发生率不断增加,75岁以上人群可达10%。房颤时心房激动的频率达300~600次/分,心跳频率往往快而且不规则,有时候可达100~160次/分,不仅比正常人心跳快得多,而且绝对不整齐,心房失去有效的收缩功能。
房扑指的是心房扑动,而房颤指的是心房颤动。
房扑和房颤是两种类型的心律失常。房扑的心电图典型地以窦性p波型为特征,其形态间距和振幅都有规律的Z型。而房颤的心电图表现为具有不同形态、间距和振幅的F波型。心室扑搏的F波数,一般250~350次/分钟,而F-的F波,一般为350-600次/分钟。房扑动的心室速率一般有规律也有不规则性,这与房室传导的比率有关系,但心房扑动的心室比率往往是完全不规则的。如果有3级的房室传导阻滞,则会有明显的心室频率变化。
房颤是心内科非常常见的心律失常,房颤主要表现为心脏跳动的绝对不规律,可以表现为快速性房颤,比如出现心跳突然升高到很快,表现为心悸或者胸闷等不适,还可以表现为慢房颤,出现长间歇导致有黑蒙或者晕厥的出现,而且房颤还有最重要的一点危害就是容易形成血栓,有可能造成脑栓塞而引发脑血管疾病导致偏瘫或者致残、致死出现。
房颤是最常见的持续性心律失常,房颤的临床表现有心悸,感到心跳加快,伴有乏力或感劳累;眩晕,头晕眼花甚至昏倒;胸部不适,心前区疼痛、压迫感或者不舒服;气短,在轻度体力活动或者休息时感觉呼吸困难,有些病人可能没有任何症状。
房颤的治疗包括药物治疗、手术治疗、电复律治疗和管道消融治疗等。
房颤易导致栓塞,尤其是脑卒中,抗凝治疗对房颤具有重要意义。针对房颤栓塞的高危因素,可选择抗凝药物进行个体化治疗。如华法林、口服抗凝药物(利伐沙班,达比加群,艾多沙班)是目前常用的抗凝药物。抗心律失常药物主要用于恢复和维持患者窦性心律(正常心律)。常用药物有胺碘酮、多非利特、普罗帕酮、索他洛尔、决奈达隆,其中胺碘酮的疗效最好。控制心室律药物主要用于老年患者,特别是持续性房颤患者。如普萘洛尔比索洛尔、拉帕米、胺碘酮。对于有其他心脏疾病需要手术治疗的房颤患者,应行手术治疗。如射频消融术、左心房隔离术、走廊手术、心房横断术、迷宫手术等是临床上常用的手术方法。电复律治疗伴有严重血流动力学障碍的房颤患者,伴有快速心室率且药物治疗无效的房颤患者,宜进行行导管消融治疗。该方法具有微创、无痛、恢复快、疗效确切的优点,但同时存在着局部出血和血栓形成的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