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乙型肝炎是由乙型肝炎病毒引起的一种常见传染病。
乙肝病毒引起肝脏损害及炎症半年以上,并伴肝功能异常和血清转氨酶升高者称慢性乙型肝炎。如果过度摄入就会影响肝脏功能的发挥。该病存在一定传染性,少数患者会进展到肝硬化,临床中病人可出现消化道症状如恶心、呕吐等,出现肝区不舒服或痛感,或出现肝脏显著增大,通过实验室乙肝免疫学检查,可明确诊断,并且知道传染性。
慢性乙肝携带者,肝功能正常,腹部彩超正常,在肝炎免疫耐受期,或者乙肝免疫稳定期,或者是非活动期,都不需要治疗。
要有充足的休息、充足的睡眠、少喝酒、定期检查乙肝五项定量、乙肝DNA、肝功能、腹部彩超、血常规等。如果肝功能反复出现异常,或者达到抗病毒治疗的指征,那么需要进行抗病毒治疗。抗病毒治疗包括干扰素抗病毒治疗方案和口服核苷类药物抗病毒治疗方案。干扰素抗病毒治疗是首选干扰素抗病毒治疗。由于干扰素抗病毒治疗的重点是治疗,有效疗程一般为一年左右,核苷类药物抗病毒治疗需要长期服用。
慢性乙型肝炎随疾病反复发作,随肝脏受损,发生肝硬化和肝癌的可能性较大,有的还可发生重症肝炎。这三种现象较为严重,发生上述3种情况,也可发生其他并发症,包括腹水多,感染反复发作,肝性脑病及肝肾综合症等,可有消化道发生出血,还可能会有别的现象。
因此,只要是慢性乙型肝炎,必须重视对疾病的评价,确定治疗的必要性,一旦要处理,必须主动进行正规治疗。还要养成不熬夜、不酗酒的好习惯,别太累了。
慢性乙型肝炎是具有传染性的,其传染性与感染途径有关。
慢性乙型肝炎的传染源是携带者和病人,病毒携带者,感染率高,可以通过母婴、血液、性接触等方式进传染行。如果是乙肝病毒载量很少或者没有被检出,那么乙肝的感染率就很低,所以应该进行常规的检查,对痊愈的乙肝病人或者是健康人群进行接种,有助于预防慢性乙型肝炎。
慢性肝炎若听之任之,则疾病加重,有些病人由于肝脏功能的反复异常,由于肝脏受损反复,肝纤维化是可能的,将显着增加肝脏肿瘤发生的危险。
很多途径都可以造成乙型肝炎病毒的感染,其中血液传播和体液传播最为常见,在人群中流行最广。因此,对于慢乙肝,需采取个体化治疗与防治,如经考核,具有抗病毒治疗指征者,需积极抗病毒及其他治疗,无抗病毒治疗指征休息良好,定期复查,采用个体化治疗与处置,然后一般都能控制住疾病不会进展,通常,便可避免肝纤维化和肝硬化,甚至可以显着降低肝脏肿瘤发生风险。
如果患者出现以下症状,有可能是慢性乙型肝炎导致,具体分析如下:
1、全身表现:常感乏力、易疲劳、轻度发热、失眠多梦等。
2、黄疸:胆红素摄取结合分泌和排泄障碍,使血液中胆红素浓度升高,可出现尿黄、皮肤和巩膜黄染;部分出现皮肤瘙痒。
3、消化道:常出现食欲不振、恶心、厌油、腹胀等。
出现以上症状的患者,有可能会是慢性乙型肝炎疾病导致,建议患者及时到医院就诊治疗。